雅典博物馆笔记:从米诺斯到拜占庭

在雅典的两天走了雅典国立博物馆,基督教与拜占庭博物馆和卫城博物馆。因为刚结束了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行程,对接受新信息感到比较疲惫,但还是重新温习了一遍希腊历史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把三个博物馆的信息、零散的笔记按年份汇总在这里。

雅典国立博物馆:收藏了许多从米诺斯到公元五世纪的古希腊陶器、雕塑。博物馆建于十九世纪末,大门未见古希腊的经典pediment,采用的是新古典建筑风格。藏品十分丰富,解说词也十分详细,但是似乎并不太在意大家看解说词,高度总是不太合适阅读。

基督教与拜占庭博物馆:本世纪新建博物馆,布局和介绍顺序都设计得非常好且游客少。在这里可以看到拜占庭历史和东正教的完整介绍。最惊喜的是把教堂精美的马赛克和壁画全都搬到博物馆,这样就不用跑到郊区的遗址了。

卫城博物馆:整个博物馆都禁止拍照…一楼展示陶器。二楼有许多古风时代的神庙雕塑和pediment上的雕像残片。真品都不在神庙而在这里,最惊喜的是看到了十九世纪末出土的仍然带有部分颜色的古风塑像!虽然由于保护技术的硬伤现在已经只剩下一些红色,但博物馆仍然根据当时的写生复原了颜色,令人惊叹。最喜欢的是第三层,关于帕特农神庙的专题介绍。不想看解说词,纪录片也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而围绕着主要展厅的一圈则按照帕特农的四个方位还原摆放了雕像残片。说到这里真是非常残念了…在大英博物馆时,帕特农塑像展馆没有开放因此无缘,只好站在卫城脚下看复制品。不过幸运的是在卢浮宫见过雅典娜的身体塑像。

2000BC-1600BC 米诺斯文明发源于克里特岛(在圣托里尼岛上也有一些遗迹,这次没能去克里特是遗憾之一啊)。有了最初陶器,花纹特点是规律,整齐。

1600BC 迈锡尼文明的时代开启,克里特岛上著名的狮子门。迈锡尼尚武,喜欢使用镀金兵器,有许多精美的金制墓葬品。这一时期的陶器纹路变得更加自由,流畅。

900BC-200BC 陶器的绘制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图案到复杂几何,再到动物和人形的过程。衍生出red-figure painting和black-figure painting两种方式。这一时期,腓尼基文字也传到了希腊,最初的希腊字母还是像腓尼基文一样,从右往左。

随后,城邦衰落,古希腊文明也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

从黑暗时期到约600BC,属于古风时代。贸易带来文化交流,这时的塑像受到埃及、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影响明显,可以几乎说是复刻。塑像的体态较为僵硬,拥有倒三角脸部。男性塑像名为Kouros, 主要展示人体。女性塑像名为Kore,通常更小一些,强调衣着的褶皱质感。建筑上,爱奥尼亚柱式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Kouros

值得一提的是,古风时代的雕塑常有一种神秘安详的笑容,它的名字叫Archaic smile. 据说这个笑容之后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了古印度的健陀罗艺术,一千年后,出现在中国南北朝的佛教塑像中。

希腊的神秘微笑

中国的神秘微笑(17年春天,南京大报恩寺)


古希腊与古埃及的不同始于塑像的腿部动作,摆脱了直立,一前一后的腿带来了身体的一系列动作变化,从而赋予了雕像动感与更大的发挥空间(专业名词称为对置,contraposto)。这一时期身体的肌肉线条也更加生动。

一前一后的腿

当我来到下面这件塑像面前时,标注的讲解词激动人心。他的线条更加流畅圆润,双手抬起——更大的动作空间。这一细微的动作带来了古希腊的新时代。480BC, 随着波希战争的胜利,克里斯提尼民主改革,古典时代来临。这一时代标注着古希腊艺术、戏剧、哲学的全面辉煌。

古典时代的开端

古典时代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480BC-430BC是early classical period,这时塑像开始扭转身体,有大幅度的动作。430BC-400BC是high classical,塑像臻于成熟,有更为丰富的体态。女性的身体轮廓也更为生动。衣褶多为垂直。400BC-320BC是late classical,衣褶由垂直发展出更多动态,也有许多杰出的精品出现。

随后,希腊进入罗马时代。经历了奥古斯丁,哈德良等几位国王(罗马皇帝自奥古斯丁后的排序我并不是很清楚,就不细提了…)。

313AD,君士坦丁大帝公布敕令,基督教合法化。此后,基督教艺术的需求日益发展。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帝国,希腊脱离了西方拉丁语中心的控制,逐渐走上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完成了从古代世界到拜占庭帝国的转化。

拜占庭世界由三股力量领导:皇帝,权力至高的教会牧首以及Graceo-Roman(希腊罗马化?)传统文化。其中最杰出的艺术莫过于建筑与壁画/马赛克。

400AD上半叶, 拜占庭初建时兴建了许多皇家教堂,其中有许多来源于罗马风格。这时Basilica的建筑形制(长方形廊柱大厅)出现,通常入口朝西,具有木制屋顶,被分为几道长廊,入口处的前厅称为narthex.


值得一提的是拜占庭建筑中的柱头形制。我曾在土耳其见过这种许多片树叶装饰而成的柱头,乍一看以为是科林斯式柱式,而在博物馆里我才了解到它的名字叫Theodosian pilaster. 大概与西奥多有关吧,也极有可能从科林斯式柱式演变而来。

Theodosian pilaster

600AD,拜占庭开始了将旧神庙基督教化的运动。其中帕特农神庙部分雕像被毁,由古代形制转变为bacilica,还被装饰上了带有十字的花纹。

700AD-800AD,拜占庭迎来危机,被称为Dark Ages。由于连年征战与阿拉伯入侵(还有十字军,帕特农又被十字军改为了天主教教堂),教堂减少且宗教装饰逐渐被自然花草取代,并掀起了两次圣像破坏运动。这一时期的拜占庭,逐渐从东罗马走向中世纪。有趣的是,在雅典市区的东正教主教都座教堂里,我还见到了脸被切除的破坏运动遗物,现在的信徒们,仍然亲吻它。

三个博物馆的历史大致就到这里,随后,希腊迎来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帕特农在这一时期被改造成了清真寺)。今天,当我再次站在这里时,雅典已经不再是远方的人们所臆想的欧洲文明的滥觞。希腊人喝着和土耳其一样的咖啡,听着相似的音乐,生活在两股文明的拐点。他们的生活稀松平常,似乎不再在雅典娜的庇佑下,突厥人比我想象中走得更远。而当凌晨赶路的我再次路过卫城,在星空下看见神庙时,恍惚中某一刻,好像又看见了一个众神治下的雅典。

Leave a Comment